时政微视频丨瞰安徽
- 2020年9月30日
江淮大地,山水胜境。
青砖黛瓦,遥望诗和远方,
加强服务规范。旅行社要进一步落实《旅行社服务通则》《导游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加强对游客的安全提示和行程管理。导游要做好游客在乘车、入住、购票、游览、就餐等环节的防控提醒,引导游客科学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提醒游客配合开展健康检疫,做好个人防护。行程结束后,旅行社要做好旅游团队档案整理并妥善保管。
徽州风骨,延续千年文脉。
坚持有序恢复。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经当地省(区、市)党委、政府同意后,可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跨省(区、市)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中、高风险地区不得开展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出入境旅游业务暂不恢复。
做好应急处置。旅游团队如发现疑似症状人员,旅行社要立即停止该团旅游活动并第一时间报告,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疫情排查和防控措施。旅游团队中一旦出现确诊病例,旅行社要立即落实应急处置预案,配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患者隔离、密切接触者追踪等工作,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苦竹林村位于南充市嘉陵区盐溪乡,海拔500多米崎岖不平的丘陵地貌让村里发展受到不小阻碍,全村244户村民中曾有36户贫困户,2019年人均年收入10350元。而用不上放心电,是村民心中最大的“苦”。
“农网改造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保障。电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广大农村地区将有更多机会让年轻人留下来。”国网南充供电公司副经理钟涛说。(完)
合肥,中国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控制组团规模。旅行社要严格落实各地防控要求,根据自身运营能力和供应商、合作商接待能力,提前发布组团人数等产品防疫要求,从严控制团队人数,提倡小规模旅游团队。要合理安排团队旅游线路、规模和出游时间,分时段、分批次、分区域开展旅游活动,避免游客聚集。
山河之美,安徽焕新颜。
“起飞,向前,向左20度,稳住,抛!”带有白色“小尾巴”的小型无人机慢慢升空,朝山谷对面飞去,将牵引绳准确地抛在指定位置……这是近日在四川南充市苦竹林村,国家电网南充供电公司利用小型无人机展放电力线路的场景。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现在有122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地长期务工,人均年收入能达到1.5万元,不少村民都通过桑茶脱贫致富。”刘辉介绍,目前还有4000余亩桑茶基地正在开发,“新基地产业更多元化、智能化、现代化,辐射范围可扩大到周边5个村(社区)。供电公司已对基地进行了现场查勘,供电方案正在制定中。”
加强行前排查。旅行社要做好游客信息采集、健康档案、检测登记,要求游客报名时出示健康码并在出行前再次核验。对没有通过健康码检核的游客要做好解释说明和劝阻工作。要严格落实体温检测制度,体温异常的游客不允许参加行程,劝导其就医检查并做好登记。
指南强调,加强风险研判。旅行社要对旅游产品进行安全评估,选择具有相应资质且符合当地疫情防控要求的供应商、合作商,明确各方权责。要加强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卫生健康部门疫情防控情况,做好线路设计、产品对接和预订等工作。要强化数据分析,提高产品防疫标准。组团社和地接社应明确双方疫情防控相关责任,加强协作配合,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团队旅游平稳、有序、安全。
指南强调,落实防控措施。旅行社要严格落实各地在交通、住宿、餐饮、游览、购物等方面的疫情防控要求,督促供应商、合作商落实通风、消毒等措施。要加强对游客的体温检测,游客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应全程佩戴口罩,严格执行景区和文化娱乐场所“限量、预约、错峰”等措施,主动配合接待单位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
指南指出,建立协同机制。旅行社应当预先掌握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卫生健康部门、定点医疗机构等联系方式,并确保导游等服务人员知晓。要加强与合作商、供应商的协调联动,畅通疫情上报通道,发现疑似疫情应及时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报告。
科创走廊,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迎接“十四五”新开局,抢抓发展新机遇。
自从6月初施工队伍进村开工,唐长江几乎每天要到施工现场去看,“搞得很快,做得也很好,就盼着通电那一天了!”
(责编:刘佳、连品洁)
皖北平原,孕育中国百亿粮仓。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加强日常调度。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按照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疫情防控、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和处置流程,开展应急演练、隐患排查、风险评估等工作,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并有效处置。发生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并暂停有关经营活动。
加强监督检查。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督促旅行社按照“一团一报”制度,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填报旅游团队信息,上传电子合同。要加强对旅行社的监督检查,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不力的要及时纠正,依法依规查处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乡村振兴,幸福生活新起点。
2020年4月,全省31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
倡导文明旅游。旅行社应当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推广“分餐制”“公筷制”等健康旅游新方式。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引导,倡导讲究卫生、拒绝野味、理性消费,提醒游客规范处理垃圾,树立文明、健康、绿色旅游新风尚。
“蚕桑产业收效快、收益高、收入稳、期限长,桑叶除用于养蚕外,还能够制作桑茶、桑菜、桑叶粉、桑饲料等。”桑茶基地负责人刘辉介绍,基地采用智能化生产后,用电需求不断增大,过去20千伏安变压器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供电公司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基地更换了400千伏安变压器。
越来越有盼头的还有同在嘉陵区的双桂镇三龙场村。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蚕桑产业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金扁担”。
今夏,长江、淮河、巢湖三线汛情,
国网南充供电公司施工负责人姚洪芳向记者介绍,经过此次改造,苦竹林村将新增变压器2台,组立电杆87基,架设高压线路2700米、低压线路10664米,并根据农村房屋新建情况迁移1台变压器。“改造完成后,村民家里再也不会出现用电‘打闪闪’的情况了。”姚洪芳说。
坚持高质量发展。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创新发展理念,支持旅行社综合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扩大复工复业,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服务质量。行业组织要倡导诚信经营,强化行业自律,加强自我监督。旅行社要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和服务规范,不断增强游客满意度。
全省遭遇全流域性洪水。
加强教育培训。旅行社应当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专项培训,督促员工掌握疫情防控、个人防护、卫生健康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员工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要压实导游责任,细化岗位职责,做好全陪、地陪等各项服务工作。
指南指出,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与当地卫生健康部门之间的联动,强化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主管部门之间的协作,提升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有序恢复经营工作平稳有序。
做好员工监测。旅行社应当按照当地要求做好员工健康管理,建立《员工健康记录表》,每日进行体温检测,及时掌握员工健康状态、出行轨迹等情况。发现员工出现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相关症状,及时安排到就近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跟踪相关情况。要在导游上岗前进行健康码检核,要求导游科学佩戴口罩。
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研究与转化平台齐聚。
看着架设好的电线,唐长江脸上笑开了花:“电改好了,我们就可以先开农家乐、养鱼,再请专家来规划一下,苦竹林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甜!”
“老人家,我们发现你家这片桑茶灭蚊灯接触不好,已经为你修好了,以后不用担心采不到优质桑茶,影响收入了。”6月27日,国网南充市嘉陵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来到三龙场村桑茶基地了解用电需求、检查用电设备,在修好灭蚊灯后,队员王建军对70多岁的贫困户谢家孝说道。
加强宣传引导。旅行社要严格落实团队旅游各项制度和规范,依法签订旅游合同,明确各方权责。要主动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及时发布游客出游防控注意事项,提醒游客落实“戴口罩、勤洗手、保距离”要求,增强游客自我防控意识。
指南要求,加强办公及经营场所管理。旅行社要落实防控责任,制定企业内部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办公场所和旅行社服务网点卫生清洁、消杀和通风等工作。要减少开会频次和会议时长,尽可能使用网络会议工具。办公场所和旅行社服务网点应当将日常值守、清洁消毒、检测登记、垃圾清理、场地巡查、安全管理等各个防疫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人,并根据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及时动态调整。
小岗村 ,1978年18位农民在这里按下手印,
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帷幕。
配备防护用品。旅行社应当配备数量充足且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级别的口罩、体温检测设备、洗手液、一次性手套、消毒用品等防护用品,为司机、导游和游客提供必要的防护保障。要正确储存和使用消毒物品,远离火源和电源,不得混用、混放,定期检查并及时补充更换。要督促供应商、合作商对旅游包车、酒店客房、餐厅等接待设施和场所进行全面消毒清洁。
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2020年,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合计投资逾30亿元在四川开展2177个农网改造项目,其中南充市有364个村(社区)进行农网改造,苦竹林村便是其中之一。
红色血脉,植根于此。
苦竹林村原有2台变压器供全村用电,但由于山高林深、住户分散,造成供电半径过长,到户电压低。“只要有一户人家用脱壳机打米,全村人的电都要‘打闪闪’(四川方言,指电压不够),住得最远的那几户电饭煲都没法用。”村委会主任唐长江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眼看着周边村庄逐渐实现产业化发展,苦竹林村却被电力不足束缚了手脚,心里很着急。